淮南市林業局聚力打造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發展的“淮南模式”
淮南市林業局聚力打造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發展的“淮南模式”
近年來,市林業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,扎實推進采煤沉陷區生態綜合治理,實現了由“沉陷之城”向“生態之城”的華麗蝶變,逐步探索形成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發展的“淮南模式”, 有關經驗入選中國政府與世界銀行合作40周年紀念優秀典型案例、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。
一是因地制宜,打造“生態修復+文旅產業”治理模式。在九大(九龍崗—大通礦區)、西部等采煤沉陷穩沉區,通過因地制宜、科學規劃布局,壓實責任、健全推進機制,市礦攜手、創新治理模式,統籌“五綠”、聚焦系統治理等舉措,重在區域生態系統修復和城市生態環境改善,治理面積31.3平方公里,栽植各類樹木23.3萬余株,把昔日滿目瘡痍的采煤沉陷區建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大通濕地公園、鴛鴦湖景區和春申湖公園,成為市民休閑游憩、運動健身的好去處,被市民譽為“舜耕山下九寨溝”、西部城區“城市會客廳”。
二是盤活資源,探索“生態修復+漁光互補”產業模式。在鳳臺縣、潘集區等采煤沉陷未穩沉區,推進水面漂浮式光伏電站建設和發展水產養殖產業。已利用采煤沉陷水面1.8萬畝,建成鳳臺顧橋陽光電源、潘集三峽新能源等水面漂浮光伏項目,總裝機規模55萬千瓦,年發電超5億度;建成1.2萬余畝生態網箱養殖基地,0.4萬畝紅菱、蓮藕淺水種植基地,昔日采煤沉陷區正逐步轉型為綠色生態產業園區,探索出“生態修復+漁光互補”產業模式。
三是壓實責任,建立“統籌責任+主體責任+屬地責任”推進模式。地方政府和采煤企業堅定“一條心”、共下“一盤棋”、擰成“一股繩”、協同“一起干”,統籌謀劃、綜合施策,建立“統籌責任+主體責任+屬地責任”推進模式。落實市級統籌責任。采取市委專題會、市政府常務會、市企聯席會、專題調度會等方式常態化研究部署推動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作。夯實企業主體責任。政府與采煤企業簽訂采煤沉陷區治理責任書,督促采煤企業切實履行治理主體責任,2020年以來,相關采煤企業已實施采煤沉陷區基礎設施修復和生態綜合治理項目156個,落實生態修復治理資金19.42億元。壓實縣區屬地責任。督促相關縣區政府落實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屬地責任,切實在移民搬遷安置、穩沉區生態修復和土地復墾、沉陷區岸線環境治理等方面出真招、見實效。
來源:市林業局
